篇名:從運動傷害防護談「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教師專業成長
作者:王偲潔
刊名:雲科大體育
卷期:8期
出版年月:200511
頁次:頁240-247


從運動傷害防護談「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教師專業成長

王偲潔 /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研究所

摘要

九年一貫教育實施後,教師得到教學的主控權、教育專業的自主權,因此教師更應積極的進行專業成長,以提高教學專業能力,才能有助於教學實務的精進。在「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中運動傷害防護的範圍涵蓋健康教育與體育二方面的專業能力,不但兼顧二者的整合原則,培養學科知能、術科技能外,更注重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的價值體系。身為一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的專業教師,應增強運動傷害防護的專業知能,方可讓學生在一個安全的情境下盡情享受運動所帶來的歡樂,擁有健康的身心,進而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真正達到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

關鍵字:運動傷害防護、健康與體育、專業成長

 壹、前言

我國為因應新世紀的來臨與世界各國之教改潮流,於九十二年正式施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期以教育改革提升國民之素質及國家競爭力,此次課程改革是以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學習領域的統整教學,彈性課程與教師專業自主為核心。教師的角色已由官定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新課程的研發者與設計者,教師得到了教學的主控權,教育專業的自主權,因此教師更應積極的提高教學專業能力,唯有具備專業素養、專業志趣、能展現專業行為的教師,才能有效規劃、發展和設計學校課程,實施有效的教學與輔導活動。而且學校改革的成敗,完全繫於教師的改變,唯有教師願意持續的成長,才可能促進班級教學的進步,也才能促進學校發展,這樣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國民教育的最終目標在於培養健全的國民,而為因應新世紀的需要,我們的國民必須要有良好的體能,方能擔當新時代的任務,所以健康應該是一切事物的基石。在此次課程改革中,將以往的分科模式轉為合科而成的學習領域課程,健康教育與體育兩個學科合併成單一學習領域。而在九年一貫七大學習領域之中,唯有「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跟生命的延續息息相關,在我們提倡生涯規劃、終身學習的同時,如果沒有健康的身心,一切都將是空談(許義雄,2000)。

體育教學是學習運動技術及促進身體健康的不二法門,運動之益處更是不勝乏舉,然其主要目的是促進身心的健康,但是參與運動的過程中往往不可避免或未經注意造成一些運動傷害,輕者需休息養傷便可痊癒,重者則可能導致日後無法再從事運動,甚至殘障、死亡﹔因此如果因為從事運動而去危害到身心健康,更甚因饜廢食,而不敢去從事運動,就失去了鼓勵大家從事運動的意義,積極的作法應倡導運動安全的觀念,落實運動傷害防護,將運動傷害所造成的影響減至最小程度。故運動傷害防護已成為體育界與醫學界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顧名思義就是涵蓋健康教育與體育二方面,思索如何兼顧二者的整合原則,培養學科知能、術科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的價值體系。林貴福、盧淑雲(2003)根據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七大主題軸之內涵,分別依其內涵區分為健康及體育二範疇,歸納出屬於健康範疇的有十個類別,以及屬於體育範疇的有十個項目,如表1所示。

1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主題軸內涵

健康十類別

體育十項目

1、生長發育和老化、死亡

1、開發身體功能與運動技能

2、個人衛生

2、飲食與運動

3、性教育

3、運動概念

4、人與食物

4、運動規則

5、安全、急救

5、運動參與及規畫

6、藥物教育

6、休閒與體適能

7、健康心理

7、運動欣賞

8、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

8、運動安全與傷害

9、消費者健康

9、運動與人際關係

10、環境教育

10、消費者運動

 

由表1可知教師應兼具指導健康及體育的專業能力,方能引導學生達成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而其中運動傷害防護的範圍涵蓋健康教育與體育二方面,且一直是二方面各自有所不足的部分。大多數學生運動傷害發生在體育課當中,教師站在第一線上,因此具備相關的專業能力更為重要,對學生的影響重大,唯有確實做到運動傷害防護並灌輸學生正確的觀念,才能延續運動生涯,養成終生運動的習慣。

貳、專業成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其「關於教師地位之建議案」(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中提及:「教職必須被視為專業」的觀點,強調教師須具備專門知識與特別技能,才能為公眾服務,認為教學是具有專業服務、專業知能、專業訓練的專業特徵,且教師需要嚴謹地與不斷地研究以獲得專門知識與特別技能(何福田、羅瑞玉,1992)。由此可見教師的職務,如果不夠專業,沒有相關的專業成長,將很難有適切的教學。

一、專業及專業能力

專業就英文Profession一詞而言,係指具備有高度的專門知能而異於他種職業的特殊性而言,諸如醫師、律師…等皆屬於其範疇(楊國賜,1988)。專業是指凡經過長期的專門訓練,並能運用其專門的知識與技能,且強調服務重於謀利,重視工作為永久性的職業,同時享有相當的獨立自主,建立專業團體,訂立並遵守專業信條,且不斷在職進修者(謝文全,1991)。

林孟宗(1977)認為專業能力(professional competency)是與個人職務有關的能力,即是當個人扮演某一社會角色,能充分發揮角色功能所須具備的能力。黃心韻(1997)認為專業能力乃指個人從事專業工作時,欲成功地執行某一任務,而在認知、技能和態度上所從事的價值行為。白穗儀(1999)認為「專業」是指在職前階段經過長期的訓練,以獲得專業的知識與能力,並於工作生涯中不斷的學習、進修與研究。蔡英姝(2002)認為所謂的「專業」應是專業組織系統性的培訓專業知識及技能、專業精神、專業態度、與專業規範,嚴謹控制成員選擇、鼓勵成員主動的追求專業成長、提高專業自主,以期獲得社會普遍性的認可。

二、體育專業能力

許義雄等人(1994)認為優秀體育教師應具備以下特質:

(一)身體方面:健康的體格、整齊得以表、經常保持充沛的體力、維持文雅的風度。

(二)社會行為方面:對工作保持熱忱的態度、熱愛教學並具有信心、容易與人相處、尊重別人、熱心服務。

(三)情緒(情感)方面:穩定的情緒、對學生有耐心、同情心與愛心、處理問題態度應果斷、有信心。

(四)專業之能方面:了解體育目標與理論並依目標設計擬定教學計畫、具有符合教學原理多樣化的體育教學能力和方法、養成良好的運動技能且能示範教學、要有良好的體適能、指導用動代表隊的隻是與能力執行用動裁判的能力、評量體育成績及從事體育研究的知識能力、舉辦運動比賽與體育表演會的知識和能力、具備運動安全的知識和能力具有廣博的知識。

(五)其他:組織及處理行政事務的能力、表達能力、說明示範、改正錯誤、回饋能力發表傾聽及諮商輔導的能力。

程瑞褔(2000)指出體育教師所須具備的專業能力涵蓋「教學專業」及「體育專業」二大領域,十三大類,七十四項能力項目,運動安全亦為體育專業能力中一類。吳子宏(2001)針對國小教師教授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專業能力內涵之探討中,歸納指出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所應具備之專業能力分為基本教學能力及領域教學能力,而運動安全與健康、運動與健康生活規劃包含在領域教學能力之中。沈志強(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內涵包括:專業成長、專業知能、課程能力、多元評量、運動技能及教學能力等構面。運動與健康的概念及原理、運動保健知識及運動安全的知識等皆包含在專業知能內。可見運動安全防護確實為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的一部分。

三、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專業成長」一詞之概念性定義為:教師在專業工作場與期間,經由主動、積極參加各種提升專業的學習活動和反省思考的過程;以期在專業知識、技能及態度上達到符合教師專業的標準;而表現有效率的教學行為,做出合理的專業判斷。

分析學者對「教師專業成長」的解釋,大都強調教師在教學生活中,主動參加提升專業能力的學習活動。(李俊湖,1992;蔡碧璉,1993;歐用生,1996)。不過李俊湖強調能改進學校專業文化;蔡碧璉強調從事各項專業的學習活動;歐用生認為「專業成長」一般與「專業發展」名詞交互使用,並且強調是學校改革的整體活動。王登方(2001)將教師專業成長定義為:教師在從事教學工作的生涯中,主動參與正式與非正式的教育性進修、研習活動,以期引導自我反省,促進自我了解與成長,增進教學、班級經營、輔導的知能、技巧及態度,進而達到自我實現,提升教學品質的發展歷程。王欣茹(2001)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在教學生涯中,積極主動參與正式或非正式的進修活動。以其導引自我反省與了解及增進教學知識、技能、態度及能力。房柏成(2002)指出為了促使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角色必須賦予嶄新的意義,教師必須是一位「學習者」、「導引者」與「反省者」,不斷的質疑當下的教育現象,由省思中來建立自我新角色,並在教學經驗裡成長與進步。

由以上論述可知教師是專業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才能勝任其任務。而教學是複雜多元的動態歷程,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從專業成長的過程,致力於個人專業能力的建構,做為自我檢視專業行為的依據,並在專業實踐中進行自我反省與自我調整,使個人的理論得到修正與不斷的擴展,方有助於教學實務的改進與精進。

 參、運動傷害防護

一、運動傷害

據豬飼道夫(1971)主編「運動醫學」一書,對運動傷害下的定義:「凡是因從事運動而引起的身體傷害,統稱為運動傷害」;而韓毅雄(1991)則將運動傷害定義為運動傷害是指外力超越人體組織所能承受的機械強度,因而造成的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或骨骼部份的傷害。

二、運動傷害的種類:

根據翁志成(2000)對運動傷害的分類,可分為內科性運動傷害及外科性運動傷害。

(一)內科性運動傷害:如猝死、循環不全症、中暑、熱衰竭、熱痙攣、運動性貧血、高尿酸血症、低血糖、電解質異常等,由於這些運動傷害的發生比率很小而且不明顯或則是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會顯現出來的症狀,所以,比較不受人們的注意,但是,其傷害一旦發生的話,往往是致命或是很麻煩的傷害,不得不小心,提高警覺。

(二)外科性運動傷害:如眾所知之皮膚創傷、骨折、挫傷、肌肉拉傷、韌帶斷裂、網球肘、游泳肩等皆是,因為,這些傷害大都是肉眼看得見或是馬上可以感覺得出來的傷害,所以較易受到人們的注意,因此,一般人們所謂的運動傷害即是此類型的運動傷害。而外科性運動傷害又可再分成為運動外傷與運動障害(disorder)兩大類:

(1)運動外傷(急性運動傷害):舉凡因明顯之撞擊、跌倒、不明物之打擊等直接外力所引起之骨折、挫傷、皮膚創傷等傷害即稱之為運動外傷。

(2)運動障害(慢性運動傷害):舉凡因不明顯之原因,主要是以長期之過度訓練(overtraining)、過度使用(overuse)或訓練方法之不當而引起器官失調之傷害即稱之為運動障害,如網球肘、棒球肩等皆是。

三、運動傷害評估的原則

運動傷害往往由於缺少正確的防護觀念及知識,以致延誤治療的時機。任何運動傷害的處理,最重要的便是受傷初期的傷害評估,儘可能去了解發生傷害的時間、部位和發生後的情形。唯有透過有效的評估了解傷害狀況,決定受傷者往後處理方式,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方能加速傷害的復原。運動傷害的康復需要一段時日,祇有正確的判斷和良好的處理才能獲致完全康復。另一方面,不當的處理,如:過早開始運動、患部過度使用等,均會延緩其復原的時間或招致更大的傷害。復健開始於受傷時的緊急處理,須迅速及適當的傷害處理才能夠在一開始就不耽誤正常的復原流程。以下幾點為評估受傷程度的主要原則:

(一)了解運動從事者受傷的經歷及機轉,以便定義和評估受傷部位的區域和程度。

(二)觀察傷害程度。傷害評估的標準是要依據疼痛的等級、腫脹、活動能力來界定,疼痛、腫脹是受傷發炎的必然情形,但並非是評估受傷程度的主要因素,應進行綜合評估

(三)將受傷部位和未受傷的部位加以互相比較。

(四)了解受傷部位肌肉和關節相互間關係,判斷肌力下降程度?關節動作範圍變小程度?

(五)了解受傷部位在生理、形態與力學結構上的缺陷程度。

四、運動傷害防護之正確觀念

近年來校園運動意外頻傳,如何防範校園運動傷害的問題受到社會大眾的關切,許多人認為「貼紮」(Taping)、「PRICE」(Protection保護、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壓迫包紮、Elevation抬高)就是預防運動傷害的方法,但其實不然,這些只是消極性的運動傷害防護,積極性的運動傷害防護應是造就、培養出一個不易發生運動傷害的身體及學習防範運動傷害發生的方法(鄭俊傑,2001)。

(一)消極性運動傷害防護:包括運動前充分之熱身及伸展。安全且完備的運動設備、場地、器材、及適當的護具與正確裝備、服飾。並於運動中集中精神狀態;嚴守比賽規則,服從判決;避免負傷運動或過度運動;運動後充分地實施緩身整理運動。

(二)積極性運動傷害防護:包含定期健康檢查;強化足夠的體力,包含足夠的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耐力等,以擁有對抗意外傷害的能力,例如,同樣的側面衝撞,肌力小、耐力差、身體僵硬的運動員便容易受傷;而肌力大、耐力好、反應敏捷的便逃過一劫。平日攝取充分的營養及水分、擁有充分之休息與睡眠、建立萬全之心理準備;注意天候的變化,不可在高溫多熱的環境下運動,天冷熱身運動務必足夠;培養運動傷害防治的認知與常識,也就是造就一個不容易發生運動傷害的身體及學習防範運動傷害發生的方法。

 肆、結語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的健康教育目標在於健康行為的實踐。由覺知進而形成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在教學上佔著極重要的份量,尤其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所形成的價值觀念,才能真正地影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而體育教學,強調學生主動學習及自律學習,所以應注重學生自己做決定及學習樂趣,從學生先備經驗為起點,開始學習,讓學生在遊戲、運動中發展身體機能,由樂趣中獲得滿足感,以培養運動興趣,精熟運動技能,學得如何學習運動,並能規律運動,並在運動中促進良好人際關係及健康的身心。進而培養終身運動的習慣,豐富休閒生活,使其成為健全的國民。

以往體育課程在升學主義掛帥、學科主導的教學大環境下,體育課程常被忽視,淪落到行政配課或借課,現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將健康與體育合併成一個學習領域,欲解決此現象,最根本的是加強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師唯有隨時檢視自身的專業能力,不斷的藉由進修來充實自我、加強專業成長,在能力範圍內展現專業知能,才能提供多元化、個別化及適性化的教材,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來達到最佳的體育課程教學目的,提高體育課程的教學品質,如此方可提升體育課程的地位。

教師平常在教學時,除了學科知識的教授、運動技巧的練習外,更應灌輸學生運動傷害防護知識,擁有正確的觀念才能將運動傷害的發生率減至最低,且於運動傷害發生時能有足夠的能力去判斷,作最正確與迅速的處理,並多加強相關體力方面的訓練以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方可讓學生在一個安全的情境下盡情享受運動所帶來的歡樂,使參與者均能享受到運動的樂趣,調節日常生活的身心壓力,擁有健康的身心,進而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真正達到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為加強「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之專業能力在此提出運動傷害防護專業成長之相關建議。

一、健康教育教師方面應加強了解各種不同運動專項及相關運動傷害的特殊性,了解體適能的檢測及結果的相關判定,並能針對個別差異,給予適當的運動處方。如同熱身運動的做法可因運動項目、個人需求、鍛鍊程度、氣候條件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二、體育教師方面應加強了解其他生理、心理因素可能引起的運動傷害,如運動營養、酒精、壓力、溫度等因素,並能擬定緊急應變處理計畫,以維護運動環境的安全、預防傷害之發生,並加強面對突發傷害事故之緊急處理能力,

三、進修取得相關的證照,參與教育部運動急救訓練取得運動急救證,或參與紅十字等其它專業機構所舉辦的的急救訓練課程,取得人工心肺復甦術的證照。並鼓勵學生也參與各項急救訓練。 

參考文獻

王登方(2001)。國中體育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桃園,台灣。

王欣茹(2002)。花蓮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彰化,台灣。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台北市,台灣。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教育專業。台北:師大書苑。

沈志強(2004)。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台北市,台灣。

呂永財(2005)。「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應用於專業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發表碩士論文,台北市,台灣。

林孟宗(1977)。特素教育師資專業能力分析研究。新竹師專學報,5,122-125頁。

林貴福、盧淑雲(2003)。健康與體育課程理論與活動設計。台北市:冠學文化。

房柏成(2002)。創意活力永保鮮--闡析教師專業評鑑制度。師友,423,39-43頁。

吳子宏(2001)。國小教師教授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專業能力內涵之探討。國際高等教育體育學術研討會

翁志成(2000)。學校體育,師大書苑,頁169~192。

許義雄(1994)。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上)-政策與思想篇。台北: 師大書苑。

許義雄(2000)。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之發展與願景。「健康與體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研究報告,67-71。

程瑞褔(2000)。台灣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體育學報,28,123-132頁。

黃心韻(1997)。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台北市,台灣。

楊國賜(1988)。教師不是專業人員嗎?中華民國教育,4,4頁。

楊宗文(2001)。學校體育的安全管理。國民體育季刊,30(1)。119-126。

蔡碧連(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政治大學教研所,未發表碩士論文,台北市,台灣。

蔡英珠(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台南,台灣。

豬飼道夫、久松榮一郎(1971)。運動醫學,第五版,467頁。台北:杏林書院。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鄭俊傑(2001)。規律運動與運動傷害之探討。淡江體育,4

謝文全(1991)。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書局。

韓毅雄(1991)。一般運動傷害預防及處理。中華民國體育學會業務報告書,88~90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悠遊小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