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極限運動--自由潛水之介紹
作者:王瑛;王偲潔
刊名:大專體育
卷期:86期
出版年月:200610
頁次:頁147-151

極限運動 - 自由潛水之介紹

王瑛  王偲潔 /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研究所

壹、前言

近年由於時代的變遷與進步,國人對於運動休閒的需求,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而有所不同、加上健康與運動休閒意識抬頭、國民所得提高、休閒時間增加以及國民生活品質提升的訴求日益迫切。然而,傳統「追趕跑跳碰」的運動項目,似乎已無法滿足人類追求刺激與挑戰的心理。於是漸漸發展出「極限運動」,創下開發運動向度的新典範。

台灣四面環海,早期沿海居民為了生計不帶任何氧氣設備,全憑自然憋氣,下潛到水下810米深處,為了生活,進行魚、龍蝦、海膽等的捕撈。尤其是靠海為生的原住民,更是經常拿魚叉在海岸間游走,這就是最原始的自由潛水方式,發展至今,已成為自我挑戰與尋求刺激的極限運動之一。

貳、極限運動中的極致 - 自由潛水

極限運動( Extreme Sports )一詞來自歐美,「extreme」英文解釋是極度、極限的意思,因此將「Extreme Sports」譯為「極限運動」。大部分多屬於超越人體極限,一般人較不會輕易去嘗試的運動,屬於特殊技能類的,卻深受喜歡挑戰冒險人的歡迎。

極限運動是一種組合運動項目的統稱,其原則包括必須與大自然結合,在戶外自然環境中發揮人類的生命極限,為其一大特徵,是一種不需要大力士般的強壯,短跑運動員般的速度,籃球運動員般的高大,足球運動員的戰術默契配合,只需要完美的控制他所要駕馭工具的大眾化運動。強調的是個人的技術、勇氣和冒險精神,如何超越自我,通過自我表現與自我實現而在該項運動中得到愉悅感和成就感便是極限運動的本質特徵(中華民國極限運動協會,2006)。極限運動項目包括很多,例如:高空彈跳、飛行傘、攀岩、直排輪、滑板、極限單車、雪板、街道競疾、極限滑水等,但很少有像自由潛水那麼具有挑戰與危險性。事實上,一般人對「自由潛水」感到很陌生,1998年法國導演盧貝松以自由潛水為主題拍成電影碧海藍天( The Big Blue ),將自由潛水員做真實過程的描寫,引起不小的震憾,亦帶動全世界超過20000人的參與(McCarthy, DeQuine & Skari, 2002 ),如電影引用義大利冠軍好手溫貝托皮利茲里( Umberto Pelizzari )所描述自由潛水你正處於另一個世界,那裡沒有重力、沒有顏色、沒有噪音,你不僅是閉氣下潛看周圍,而是在看自己,跳進了靈魂的深處”( Usher & Penner, 2000 )

自由潛水( Free diving )或稱閉氣潛水( Breath-hold diving ),顧名思義,就是以閉氣的方式在水中自由地潛水,它代表著潛水者不需要像水肺潛水員帶著沉重氣瓶與複雜的管線就能潛入深海中進行潛水活動( Tauber & Trischitta, 2002 ),其關鍵在於你能屏氣越久,便能享受在水底世界的美麗、自由與流動性越久,而成為海的一部份,下潛時必需完全放鬆,想像自己與海洋融為一體。當自由潛水成為一種運動競賽時,最引人注目的就是 暫停呼吸”( Apnea competition )的比賽,可稱為極限運動中的極致( Tauber & Trischitta, 2002 ),因為身處在一個非人類習慣的水中環境,僅利用一口氣來完成深度或肺活量的挑戰,對人體的所承擔的風險是相當高的。

參、自由潛水的起源

自由潛水的歷史追溯到西元前4500年地中海的採珍珠的潛水員,直到了19世紀法國生理學家保羅伯特( Paul Bert )第一次描述水中哺乳動物的潛水生理反射作用( dive reflex ),於是科學家開始思索它在人體的存在性。很快地發現,當碰擊到水中,臉部神經接收器會迅速反應到心臟,造成新手潛水員的心跳減少了50%,世界冠軍選手則轉變為每分鐘僅8次心跳,皮膚與四肢的血管緊縮,而大腦、心臟及肺部的血管則放大,血液來回運行其間,甚至脾臟也發生作用,釋放出額外的紅血球來攜氧到全身。在20世紀中期,科學家相信人類胸腔在115英尺深時會因每平方英吋會產生65磅水壓而產生內爆, 其壓力大到足以將像葡萄串大的肺與像空汽水瓶的肋骨架摧毀,然而,19501960年間,Erizo Maiorca等人相繼毫髮未傷的由115英尺返回水面。而今我們了解,水壓影響胸腔血管變放大,是由肺部不能壓縮的液體來填補空腔而產生的潛水反射作用機制( Ward, 2003 )。目前自由潛水各國有組織的發展已十多年,其中最知名的紀錄認證主要機構為國際自由潛水者協會(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ree Divers簡稱IAFD ),由多次破世界紀錄的古巴傳奇人物彼賓費里拉( Francisco “Pipin” Ferreras )所主導與國際自由潛水發展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reediving簡稱AIDA)。

 肆、自由潛水的訓練

學習自由潛水最重要的是如何強化潛水反射作用機制,故自由潛水的訓練主要依次為心智訓練( Mental training )、生理能力訓練與技巧訓練.。其主要是保持在水中呈放鬆與低心跳率的狀態,以輸送足夠氧來維持器官最基本的生命力,因此,訓練的目標在於以最低的耗氧量來維持生命的效能( Free diving, 2006 ),換句話說,要能長時間進行自由潛水最大的關鍵在於打破 人要呼吸” 的心裡障礙,以意志來控制自己身體的狀況,則身體內的呼吸與血液循環系統隨之調整,呼吸的頻率將會變的緩慢,血液也會自然的只集中在保護心、肺與腦部。而心智訓練的目的在克服與控制緊張、恐懼與憂慮,故知名的好手都會以身心平衡技巧如瑜伽、禪修靜坐、氣功等做呼吸與放鬆,以降低心跳率,如彼賓費里拉就曾被測出一分鐘僅4次心跳的紀錄;而生理能力訓練,一般分為動態與靜態閉氣訓練,為了豐富身體對氧的使用能力,當訓練為短週期,練習速度較快,休息較短,相對閉氣時間亦短,目的是建立高規格適應因自由潛水產生的乳酸;而長周期訓練,則反之,其目的為訓練在水中停留時間( Kay, 1995 )

技巧訓練,包括下潛,耳壓平衡,入水與上升技巧等。下潛時一般在水面上先做緩慢深呼吸,直到下潛前以每分鐘做四次呼吸來調整,避免過度換氣,集中在長的呼氣, 快速的多次呼吸會增加潛水昏厥的可能,因為如此動作將會使體內的二氧化碳減少讓本能的吸氣慾望減低,最後一次吸氣前先用力吐盡所有的氣,然後在吸滿整個肺的最大飽合度的氣再下潛( Grose, 2004 ) 耳壓平衡最好是訓練內耳平衡耳壓的適應力,以達不需使用耳塞的能力;入水的那一刻需要很好的節奏,以"一腳式"下水法,在躬身時將一腳檯垂直,另外一腳讓它留在水面雖然只用一腳,不過已有足夠的重量來下潛。在你到水面下時,即很自然的就能將兩支腳合起來,並能多出半次的腳踢,且發生節奏自然的下潛。上升技巧為將兩手抬高,在游動時將兩手抬高於頭上,手臂夾住頭伸直,掌心合併, 如此便可進一步形成流線狀,減少上升的阻力( Free spirit: free diving, 2004 )

伍、自由潛水的類別與競賽方式

自由潛水分為三種類別,分別為靜態、動態與深度。並有六種不同競賽方式,第一為靜態閉氣( Static Apnea ),為在游泳池中屏氣,先深呼吸,臉朝下,盡可能閉氣,並可使用濕式潛水衣、面鏡及配重。第二種為動態閉氣( Dynamic Apnea),不同於靜態閉氣為深吸氣後盡所能的游越長越好,是以距離為比賽依據,又分穿著蛙鞋與不穿之別,亦在泳池中舉行(Kay, 1995)。以深度為導向共有四種項目,一為固定重量式比賽( Constant Weight competition ),是以著面鏡、蛙鞋、濕式潛水衣一口氣下潛,且無任何的外在儀器的協助,這種方式是最原始的自由潛水,也是大部份自由潛水者練習的方式。如一般以魚叉獵魚、水中照像、水中遊覽或單腳蛙鞋潛水者都是以此方式來進行,比賽時,亦分有穿著蛙鞋與不穿之別;第二種為自由沉浸式比賽( Free Immersion competition ),為在下潛與上升時,利用繩子幫自我推進到達最大深度。第三種為不同負重潛水( In Variable Weight diving ),為隨適當負重的下沉器 ( sled ) 潛水,下潛是藉由一條繩索連結不同重量的下沉器而下潛,目前下沉器已成熟發展成具有精密流線力學的下沉器,上升時則由潛水員自己向上游或可利用此繩索以為輔助。第四種為無限制潛水( No limit competition ),為最具危險的自由潛水,潛水員一樣隨著一條負著重量之下沉器來協助下潛,上升時,潛水員藉由浮力控制裝置,通常為一定量的空氣球或稱氣囊拉出水面( Free diving, 2006 )。此種潛水要求潛水員降低生理性活動來集中應付身體因快速下潛及上升所承受的最大水壓。基於其危險性,世上僅有只有不到24人參與這項以破紀錄為導向的終極競賽,無限制潛水被形容為自由潛水最極致的表現,就如法國好手Loic Leferme所說的你無法阻止無限制潛水,如同無法禁止人們去挑戰阿爾卑斯山一樣McCarthy, DeQuine, & Skari, 2002),目前最新世界紀錄為比利時人Patrick Musimu2005630日在紅海所創下的209米(689.69英尺),而女子最新紀錄為Tanya Streeter2002817日所寫下160米深的紀錄(Free diving, 2006),但無可置疑的,還會有更多的人將挑戰這項極限運動。

陸、結論

自由潛水是一種危險的極限運動,死亡案例時有所聞,即使是過專業訓練的職業選手,難免還是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傷害,與一般休閒潛水最大的不同是,自由潛水不靠水肺系統維持水下呼吸,全靠潛水員的肺活量與血液中含氧量定勝負。因此,對於台灣自由潛水的推展與學習,由於現階段並無專業的自由潛水組織或機構提供相關訓練,有興趣的潛水員大都參考國外文獻來自學,而一般自學者大部份兼具休閒水肺潛水的背景,再與同好切磋,想要接觸這個領域的人最好多作事前功課,以免發生危險,建議直接到外國國際組織或大型討論區參考資料,或透過討論區和外國的自由潛水選手直接討論練習的心得。雖然,初階的練習不具過多的危險性,然而,現階段台灣相關規定並不完善,因此目前並不適合推廣,自由潛水的愛好者不妨考慮到國外參加正規的訓練,成為正式教練,並有實務性的接觸,努力爭取待訓練場地的開發、船隻法令鬆綁、安全維護響導與醫護人員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後,方與推展競賽性活動,有了完整的風險管理配套措施,才能玩的安心,畢竟,極限運動的精神在於對自我挑戰而非對生存挑戰。曾應Omega手錶供應商邀約到台灣做示範表演的美國1997年女子破紀錄好手梅根.海妮葛瑞表示,對於有興趣的潛水員卻又無相關的訓練組織的台灣潛友,不妨先下潛5米練習再增加深度,上潛時也要平緩,一切以安全為第一,量力而為(吳濱洋,2000)。AIDA主席薩伯斯坦納吉爾( Sebastien Nagel )說:「要學自由潛水的人應牢記兩條基本法則,一不要單獨訓練,二不要跟沒有經驗的人一起訓練,而自由潛水最安全的訓練方法是無水訓練,即使對冠軍來說,這也是最好的訓練最常見運動訓練則為是瑜珈、長跑和體操。」( Usher & Penner, 2003 )

初學自由潛水裝備選用的好處在於不須用到很多器材,入門所需的器材只有面鏡,呼吸管和蛙鞋,且與水肺潛水器材有所不同。面鏡的選擇最好是低容量,在下潛時能以最少的呼氣來平衡壓力;呼吸管以簡單但材質較硬而又大孔的J型管最好,蛙鞋以套裝式的最佳,長度較長的;防寒衣以大伸縮性的泡膠且沒有拉鍊類似T裇套入,才能做出更深的呼吸,來確保流線型及防寒性。

極限運動是一項在人與自然融合過程中,透過對工具的掌握和控制,以最大的限度去發揮人的生命潛能,並且不斷的從挑戰自我中得到身心愉悅和健康的新興體育項目。而極限運動中的自由潛水更是最極致的表現,是一場追求自由,超越時空與物種的極限旅程,讓人體驗與海洋融為一體,成為海洋一部份的最佳真實經驗。

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極限運動協會(無日期)。極限運動簡介。網址:http://www.tw-xgame.org/(上網查詢時間 : 2006/01/05  7:10)

吳濱洋(2000811)。梅根屏氣記錄436秒。聯合報,第31版。

Free diving(2006). Wikipedia encyclopedia.WWW page.URL: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e-diving/ (visited 2006/02/22)

Free Spirit : Free Diving(2004/03/01). Asia Dive , March/April Vvision.

Grose, Thomas K.(2004/08/14). Depths of passion. U.S. News & World Report. Vol.135.

Kay, E.(1995). Prevention of middle ear barotrauma. Presented at the 23rd Annual Undersea and Hyperbaric Medical Society, Pacific Chapter meeting Seattle, WA.

McCarthy, T., DeQuine, J., & Skari, T.(2002/11/18). Lost in the big blue. Time, Vol. 160, 70.

Tauber, M., & Trischitta, L. (2002). Truly, madly, deeply. People, Vol. 58, 71-72.

Usher, R., & Penner, M. (2003/01/31). Depth chargers. Time Europe, Vol. 155, 54-55

Ward, L. (2003). One dive, one breath. Popular science, Vol. 263, 89-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悠遊小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